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虽然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也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了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并且已经完成了17个省份“双碳”实施方案的衔接,但是,具体到行业、企业,这些实施方案如何落地?目前还需要我们探索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工作指南和长效机制。
我们先来看看德国的减排做法。德国《气候保护计划2030》将减排目标在建筑和住房、运输、农业、林业、能源、工业以及其他领域六大部门进行了目标分解,明确了各个产业部门在2020年到2030年间的刚性年度减排目标,规定了部门减排措施、减排目标调整、减排效果定期评估的工作机制。可见,作为行动措施和实施路径,德国的做法对于我国开展“双碳”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前面我们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控制工程。按照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任何管理控制系统都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目标和控制技术三个方面。在明确了控制对象后,首先,应该对其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目标体系;最后,还应该强调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其中,控制程序也即程序控制,是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所设定的标准化程序。
下面对程序控制做进一步分析。第一步,拟定标准,因为这样才具有可考核性;第二步,衡量成效,需要我们根据标准来衡量实效;第三步,采取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控制目标。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成效——采取纠偏措施”完整的“三步式”控制论系统闭环路线图。为什么说是闭环路线图呢?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
能不能最终实现“双碳”目标,确定标准是基础,衡量实效是重点,而采取措施是关键。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标准不明晰,或者说基础性工作没有做扎实;二是实效不得知,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提供到底走到哪一“步”?三是措施不得力,或者说手段措施还没有用到“点”子上。可见,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其次,应该注意信息的反馈;最后,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而且,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是阶段性的碳达峰,还是最终追求的碳中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企业应该形成这样的长效工作机制。确定标准是测算,为“双碳”规划提供科学支撑;衡量实效是监测,为“双碳”对标提供科学依据;采取措施是关键,需要我们借助技术、经济、管理、政策、制度等手段。所以,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应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碳吸收核查核算方法
碳排放怎么算?碳吸收怎么算?各个行业怎么算,每个企业怎么算?如何评估,谁来评估,如何与国际接轨等,这些工作很复杂,要求形成相应的制度。只有出台核查核算制度,才能有章可循,遵守规则。
2.应重视数据质量管理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然而,有的单位碳管理报告编制不实,报告内容失真;有的单位不核实数据来源及真实性,核查报告结论失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碳管理的水平。所以,应该做好数据质量管理这项基础工作。
3.应重视手段措施的科学有效
技术的手段和经济的手段是措施,政策工具也是手段措施。对于不同的部门,如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工具。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也应根据其可持续发展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措施。【作者系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和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