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南网迎战寒潮天气,安全供电保民生

战千里冰雪 亮万家灯火

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1月24日,南网超高压公司梧州局党员突击队员陈树平、卢一岸在测温。陈云亭摄

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1月24日,贵州电网公司凯里岑巩供电局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冰情监测工作。杨启志摄

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1月23日,云南电网公司昭通昭阳供电局大山包供电所工作人员对10千伏跳蹲河线开展巡视。南网报记者赖增鹏摄

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1月24日,在粤北高寒山区乳源,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首次利用自动机器人除冰。吴世韶摄

  1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多地降雪。对电力人来说,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也意味着电力保供遭遇更大考验。

  截至1月25日17时,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出动人员10172人次、抢修车辆3355台次、应急发电机643台次、应急发电车11台次、无人机661架次开展防冰应急处置工作,有力保障了电网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切实守护万家灯火。

  1月23日,南方电网统调最高负荷达2.17亿千瓦,其中,新增取暖负荷约2400万千瓦。此轮寒潮期间,贵州电网统调负荷已两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2847万千瓦,广西电网统调负荷接近历史新高。目前,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电力供应安全平稳。

穿透式管理 应急机制高效运转

  “现在贵州玉屏雪量大、凝冻强度中等,贵州负荷已在23日创出历史新高,目前电力供应充足。”

  “广东目前覆冰线路44条,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地区,电网和电力供应正常。”

  “广西这几天负荷处于高位,我们已增开火电机组顶峰发电,同时准备了储能随时顶上,我们在加强线路运维和融除冰工作的同时,开展了‘流动哨督察’。”

  1月24日17时,相关单位向南方电网公司应急办汇报情况。这是本轮寒潮以来,公司召开的第4次应急会商会。公司应急办通过应急指挥中心通讯设备穿透式与现场连线,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各项防冰抗冰应急处置工作。

  增强预判性,打好提前量。依托气象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南方电网公司提前做好防御寒潮准备工作,于1月18日、22日先后发布低温冰冻灾害黄色预警,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响应,相关单位生产指挥中心启动24小时值班。

  在南方电网生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点击鼠标,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电力线路覆冰情况,一旦发现覆冰比值、覆冰速率出现异常,将及时发出覆冰速率警示信息,通知相关单位采取措施。

  南方电网电力防灾减灾团队项目经理龚博告诉记者,一旦输电线路覆冰过厚,就极易引发导线过度拉伸、断裂,甚至导致电网铁塔倒塌,造成大范围停电。“比如,某条线路的设计冰厚为25毫米,现在覆冰厚度已达到17毫米,覆冰比值接近0.7,达到融冰条件,我们就会立即开展融除冰工作,以保障电网安全。”

  各基层单位快速响应,有效开展防冰特巡、覆冰监测、融冰、除冰、隐患排查等工作。

智能化探索 推动技术装备升级

  恶劣天气下,交通受阻、山路湿滑、能见度低成为电力线路巡视的“拦路虎”。

  在云贵高原,在桂北山区,在粤北高寒地带,无人机、防冰锤等先进装备纷纷登场。

  “无人机便于携带,可实时对重点区段进行监控,在防冰应急特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电网公司输配电部高级经理樊灵孟介绍,南方电网公司已在2016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人巡+机巡”的观冰模式,为在线监测提供了有效辅助。

  1月24日凌晨4时,在贵州镇远县,气温已低至零下8摄氏度,白雪皑皑的山野中仍是漆黑,当地供电员工对500千伏施黎甲乙线开展融冰工作。这条线路是西电东送的主要通道,也是贵广高铁的电力供应来源。

  通过在线监测与人工观冰、无人机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公司相关单位实时监测低温天气对输配电线路带来的影响,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及时、有序开展融除冰工作。自1月20日起,公司已连续多日开展融除冰工作,累计实施融除冰线路83条次,及时消除了电网安全运行隐患。

  除了全面推广应用的直流融冰外,公司还研究了空包弹振动除冰、激光除冰、机器人除冰等一系列新型除冰方式,融冰手段更加丰富、智能。

  1月24日,在粤北高寒山区韶关乳源,自动机器人除冰装置首次投入试用,并首次在倾斜角度大于35度的拉线上进行测试,除冰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在云南昭通,工作人员在详细查询配网作业、安全注意事项后,尝试对10千伏线路进行带电融冰。

  “我们鼓励基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融冰方式、融冰技术进行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进步。”樊灵孟介绍,从2008年开始,南方电网公司的覆冰监测和融冰做了15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完善,每个阶段都有进步。”未来,南方电网将持续完善防冰标准体系,提升现场监测装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融冰效率,推动防冰抗冰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