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香港宝典宝典免费资料大全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国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赖之以盛,企业赖之以强。

  多年来,国家电网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电网科技高峰,在核心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技术标准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在世界上实现了中国引领,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创造世界纪录,新能源并网技术持续升级,基本实现了并得上、发得出、能消纳……电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创新发展之路。

  2020年,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在多个场合强调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铆足干劲,扬起风帆,公司正向着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加速冲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攻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国家电网公司坚持战略引领,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第一动力,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多个领域取得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世界输电技术领域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8月29日,雄安新区首条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特高压通道——1000千伏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将有效保障北京冬奥场馆100%用上清洁电能,每年将为雄安新区输送70亿千瓦时以上的清洁电能。

1000千伏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

  从特高压研发大幕开启以来,十余载协同创新,公司已累计建成投运“十三交十一直”特高压工程,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伴随着网架更坚强、供电更可靠,中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也有了惊人的飞跃。公司首创了以电网特性认知、运行控制和故障防御共同支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大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建成仿真能力最强、计算效率最高、模拟精度最准确的新一代仿真系统,构建了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为基础的标准体系,研发了“三道防线”关键技术,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我国电网成为世界上近20年来唯一没有发生大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

  与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技术比肩同行,智能电网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江苏电网的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实现了毫秒级用电负荷控制;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创12项世界第一;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实现了风、光、储多组态、多功能、可调节的联合优化运行,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占全球的34%,我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接入规模最大的电网。

  电网技术日新月异,标准化工作也快速推进,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

  截至目前,公司主导制定国际标准82项,编制国家标准833项、行业标准1833项、企业标准2739项;积极推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控制、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建立了世界首套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电压;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与欧、美、日相关体系并列成为世界4大标准体系;在国际电工委员会发起成立7个技术委员会,主导制定IEC标准54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的过程中,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医疗、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坚强保障。一个事实更加清晰:科技创新是各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形势,面对能源转型对电网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电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3月,公司召开科技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公司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实施“2020重大攻关计划”为依托,加强科技顶层设计,优化科技战略布局,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打通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资金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全力助推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大国重器”作用。

  围绕战略目标,公司系统在攻克核心技术、改进体制机制、推进开放合作、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强劲发力,不断优化科技工作格局,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006年,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不断探索多种激励制度,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迸发涌流,创新的基因融入国家电网发展全局。

  对标世界一流,公司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机制,建立从科技战略、发展规划、项目计划、科研管理、新技术推广、成果管理等全链条科技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创新体系效能。

  目前,公司已初步建成了以直属科研产业单位、省级电力公司、基层创新力量为主体的三级创新体系,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国网公司级、各单位级”三级实验研究体系,累计拥有19个国家级实验室、91个公司级实验室、400多个各单位(省市公司)级公司实验室;建成了以“四基地两中心”为核心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

  分工明确、优势突出、业务协同,科研工作格局的不断优化,为主业发展、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顺应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公司坚持“开门”创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聚焦能源电力领域核心短板技术,开展协同攻关,逐步实现关键设备、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电科院科研人员在电磁兼容实验室开展工作。

  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发挥效用——张北国家风光储输、舟山±20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厦门±32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和江苏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等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示范工程,直接促进和带动了我国电网及电工装备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产业制造能力的升级。

  开放合作、共享资源实现新突破——公司开展跨领域、跨专业的大科学研究合作,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共同体,对外开放共享100个公司实验室,发布实验室共享平台;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华中科大、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共同开展能源互联网重大技术攻关;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美国研究院和欧洲研究院、国家电网葡萄牙研究中心,深化国际合作。

  2020年,公司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科研管理体制、科技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破除各种不合理束缚,全面打通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资金链。科技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

  通过跨界创新,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新活力。电力大数据在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效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41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数字业务领域,增添转型动能;全力建设能源工业云网平台,助力电工装备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体系活了,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热情在公司系统内升腾,孕育出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累计拥有专利93427项,专利申请量和累计拥有量连续9年排名央企第一。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梯队,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历史的发展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长期以来,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社会招聘、短期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公司科技创新服务。

  聚焦提升人才高度、拓展人才宽度,公司注重依托重大工程、重大科研攻关培养和锻炼人才,形成了以院士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为骨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梯队。

  目前,公司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4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组建71支科技攻关团队,围绕公司及电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重大攻关。

  2018年4月,公司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院士专家聚焦各自的科研领域,通过决策咨询、学术指导、承担项目等方式,为公司解决重大创新问题、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和能源互联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十三五”期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累计投入研究开发费426.3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3.1%,年均研究开发费85.27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对新的形势,推动公司战略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公司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力度,在培养一流人才上有新突破。

张黎明(右一)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公司坚持以科技领域“放管服”为抓手,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同时,公司加大激励的力度,坚持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不断探索岗位分红、项目分红、虚拟股权、限制性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全面激发创新创效的热情。

  4月24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2020年第一批科技创新“举手制”项目完成会评,共有936位青年员工主动“举手”,申报创新项目179项。市区供电公司“90后”青年员工陈晓在收到团委发出的科技创新项目成员招募通知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揭榜申请参与“大学城绿色低碳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科研项目紧扣市场需求”“按照业绩考核兑现薪酬、按照项目的贡献度发放分红”……如今,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在公司系统大量涌现。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股权激励打出人才“聚引用留”组合拳,国电南瑞首批激励对象中,科研人员占比近50%;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将总工资按照岗位工资占40%和绩效工资占60%进行分配,把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紧密关联在一起,实施动态升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调动科技创新力量攻克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也要依靠平台的搭建。公司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近30个能源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每年为2000余家企业提供上百种技术服务;建成智慧车联网平台,服务200余万辆电动汽车出行,“智慧车联网”项目荣获国际爱迪生奖。在成果转化方面,公司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举措,搭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

  创新浪潮涌,奋进正当时。公司已明确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安排。

  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大的范围,创新的种子正在萌发,创新的动能正在凝聚。国家电网瞄准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和能源转型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抢占变革先机,为我国赢得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全球竞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大力量。